唐由之的故事—与毛主席以诗会友,金针一拨日当空

1974年的腊月 , 48岁的唐由之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一名眼科主治大夫 , 有一天突然有人通知他去给毛主席看病 。 当时毛主席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 , 视力下降 , 看书已经相当困难 。 全国各地来了七八位眼科专家要给毛主席治疗眼睛 , 其中就有唯一的中医师便是唐由之先生 。
 
用古老的中医治疗白内障 , 这在列强用鸦片战争敲开中国大门的近代以来 , 完全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几度推出的“废止中医案” , 更让中医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
“搞不好中医工作 , 我来当卫生部长 。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 毛主席发出的一句掷地有声的指示 , 由此才挽救了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中华文明瑰宝 。 而唐由之说服毛主席做手术的过程也非常简单 , 那就是“以诗会友” 。  “盒中虚撚决明丸” , “金针一拨日当空” , 当唐由之吟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这两句诗词后 , 毛主席立刻了然 , 当场同意由中医师唐由之为自己做眼科手术 。 不仅主治医生是中医 ,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 , 就连手术所需的一切器具也全部用国产的 。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七言《眼病二首》 , 其曰:“散乱空中千片雪 , 蒙笼物上一重纱 。 ”(“空中纷纷散散好像有千万片的雪 , 器物上仿佛蒙上了一重轻纱”)——这正是典型的白内障症状 。 诗人最后写道 , “人间方药应无益 , 争得金篦试刮看?”(“我这病大概是没什么药物可以治疗了 , 用金针拨障术或许可以治疗” 。 )
 
【唐由之的故事—与毛主席以诗会友,金针一拨日当空】手术成功之后 , 白居易又欣然写道:“案上漫铺龙树论 , 盒中虚撚决明丸 , 万般灵药皆无效 , 金针一拨日当空 。 ”意思就是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 , 靠药丸保守治疗是徒劳的 , 想要立竿见影 , 只能用金针拨障术 , 金针一拔 , 豁然开朗!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牧在《樊川文集·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金针拔障术 , “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 , 针拨去之 , 如蜡塞管 , 蜡去管明 。 ”本身就是诗词大家 , 又酷爱读书的毛主席当然知道这些典故 。 唐代的金针拨障术严格意义上来讲 , 并非源自中国本土 , 而金针拨障术在唐代被发扬光大的历史 , 恰恰说明中医是一门开放、包容的科学 , 能够时时绽放出崭新的生命力 , 由此才得以延续数千年 。
 
随着汉代印度佛教到中国讲经 , 印度医学也逐步传入中国;取长补短 , 其中的一些精华被吸收进了我国的传统医学 , 尤其是眼科 。 唐代文献大师王焘所整理的《外台秘要》第21卷《出眼疾候》首叙“天竺经论眼序一首”记载:“龙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 。 “天竺经论眼”是唐代齐州的一位姓谢的道人受印度佛教僧人传授所撰 , 首次记载了金针拨障术 , “此宜用金蓖决—针之后豁若开云如见白日” , 这种手术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得到了运用 。

唐由之的故事—与毛主席以诗会友,金针一拨日当空

文章插图

而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案上漫铺龙树论” , 正是白居易所阅的《龙树论》 , 很可能也是随佛教传来的印度医药文献 , 但已无从考据 。 现存《医方类聚》引辑的《龙树菩萨眼论》以及宋代《太平圣惠方》看不到印度医学的内容 , 主要属于我国传统的医理 , 印度传来的眼科已被我国传统医学所融化吸收 , 应用于临床 , 并不断改良、创新 。 宋代太医局将眼科专著《龙木论》列为医师必读之书 , 书中对于各型白内障“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的病因、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同时对白内障眼病的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术后护理等 , 也均作了确切的论述;明代眼科专著《银海精微》亦对金针拨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清初的一些医学专著 , 依然有对金针拨障术的介绍……这门在唐代从印度医学吸收借鉴的古老疗法由此薪火相传并不断创新改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