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行医医话

施杞出生于医学世家,1963年从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师从著名的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和石幼山 。 石氏伤科以内治法扬名天下,“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调衡扶正祛邪”三条治则被认为是石氏伤科精髓 。 跟师期间,施杞系统学习研究中医骨伤科理论和石氏伤科临床经验,深悟“调和气血、痰瘀兼治”理念,尽得石氏伤科流派真传 。 为提升诊疗技术,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进修一年,丰富西医诊疗知识,树立起“衷中参西”的治疗理念 。
 
· “治病求本”诠
“治病求本”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 。 施氏根据中医伤科的特点,从气、血、痰三方面予以精辟的诠释 。 他的“气分脾肾,血有瘀滞,痰阻三焦经络“的论断,是中医临床,尤其是骨伤学科中”治病必求于本“原则的高度体现 。 他不但重视摄导先天之本-肾气,也十分崇尚涵养后天之源-脾气,认为“护气”是“求本”之首要 。 在临诊中,他常根据病人不同特点,采用了摄气、补气、调气的方法,以达到补肾健脾、固本求源的目的 。 例如,有位因肿瘤而手术多次的老年女病人,首诊时,咳嗽数月不止,往返于数家中西医院诊疗未愈 。 施氏指要辨疑,理明法彰,治表以清敛止咳之品,固本以补肾健脾之味,一剂后,病人即刻安宁许多,三剂后,宿咳已止,七剂完,精神抖擞,无任何征兆可查 。 “百病皆生于瘀”,故欲治百病,“化瘀”也是“求本”之径 。 施氏认为虽虚、郁、寒、热均可致瘀,但因气滞而致瘀者,最为多见 。 《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曰:“气运血乎,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 。 夹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 。 ”故治其诸变百出之病时,万万不可忘却“血有瘀滞”之警祈 。 施氏对学生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血苑于上”一词时,曾举了中风的例子 。 他说:出血性中风是脑窍之络伤后血溢,变生瘀血,阻碍元气上达于髓海 。 “血苑于上”确立了中风病位在脑,虽有风、火、瘀、痰、虚等病因,实以痰瘀为其主要 。 在治疗部分脑外伤后遗症、脊髓高位截瘫、脊髓型颈椎病四肢痿软的病人时,他也灵活选用了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从气而治痰瘀,使一身血与津液随气而顺矣 。

施杞行医医话

文章插图

【施杞行医医话】· “内外一体”论
施氏学术思想中的“内外一体”论,实际上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病因学说、“标本”学说、治疗学等的高度概括 。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保持了完整的统一与和谐,同时人又与外界环境保持了完整的统一与和谐 。 所谓“天人相应”、治应“合人形以法四时”均是应合了这个道理 。 他指出:“外伤内损不可分”,治法可循“安内可以攘外”的原则,“调补虚损,可去实邪” 。 他的这些思想也是对《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论断的继承和发挥 。 他常说,中医诊察疾病的过程,是一个“知外揣内”的推理过程 。 《内经》中的“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各显其症 。 ”说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过程 。 诊察疾病时,应遵循审证求因,澄源溯流的思想;临床治疗时,应守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原则 。 在他作为总主编的《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中,以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质量互变观、局部与整体观、现象与本质观、内因与外因观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逻辑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的思想方法来探讨和研究中医的经典著作 。 “内外一体”论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施氏学术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医学哲学思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