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注意天意渐凉

随着9月份的即将到来,很快也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 。那么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你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注意天意渐凉

文章插图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白露节气的由来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在古代,人们把白露分为三候,即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
当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就是白露节气的到来 。这时,天气逐渐转凉,白天阳光热量还较高,可是太阳一旦下山,气温便很快下降 。这种情况下,导致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便会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会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及花草树木的茎叶、花瓣上,呈现一片白色 。
当早晨太阳升起,在阳光照射下,看上去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微小的白珍珠,撒落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白露”的美名由此而来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
露,是白露节气之后的一种特有自然现象,代表白露节气的正式到来,表示天气已经转凉 。在此之后,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达十余度,人们会明显感到酷暑已过,凉秋到来 。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在这之后的气温,会一天比一天低,人们在早晚需要注意勤加衣服,保暖防寒,以免着凉感冒 。
白露节气的风俗
1.秋社
“秋社”是指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 。秋社活动是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大约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至今以传承千年 。
社日的日子是在唐代被正式固定下来的,春社日与秋社日分别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与八月的“戊日”举办 。在民间,社日祭祀的形式花样丰富,以秋社日最为隆重有趣 。相传在古时候,人们在秋社日除了举办土地祭祀仪式以外,还要进行很多娱乐项目 。
2.祭禹王
“祭禹王”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湖畔一带 。太湖湖畔的渔民以水为生,而禹王是传统中治水的英雄,所以当地人将大禹称为了“水路菩萨”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
3.收清露
“收清露”的习俗由来已久,起源于明朝 。据说,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久而久之,白露时节收清露也就成为了一种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成为了白露时节最为特别的一种“仪式” 。
4.饮白露酒
“饮白露酒”又称为“啜米酒”,主要流行于我国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也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 。白露酒是当地的一种”土酒“,主要是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以用白露这天接待客人用 。古时候,家家户户在把白露酒酿好之后,会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者贮存在地窖之中,等到了白露这天,和亲朋好友一起饮用,酒香四溢 。
5.喝白露茶
所谓“白露茶”指的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 。“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这个时节的茶叶历经两个季度的生长,在各个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不但营养价值高、甘醇清香,而且还非常耐泡,轻呷一口,唇齿留香,深受茶友喜欢,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喝白露茶”的说法 。
白露节气农谚顺口溜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
白露麦,硕茬粪 。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 。
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
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
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启 。
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
白露节气养生方法
饮食清润 。饮食上宜以清淡为主,早晨喝粥,能防秋燥,如芝麻粥、莲米粥、银耳粥等 。
温水泡脚 。每天晚上可以泡脚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 。
少吃鱼虾 。避免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
添衣加被 。白露气温降温幅度大,下降速度加快,此时应注意保暖,以免着凉 。
早睡早起 。白露之后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季节,晨练能够帮助肺气的宣发 。
关于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大家可以适当参考一下 。注意白露温度的变化,不要感冒了 。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注意天意渐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