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的由来介绍 鳊鱼是武昌鱼吗

热干面、黄鹤楼、武昌鱼 , 是大众心中武汉的标志 。人们广泛知道武昌鱼 , 还要归功于毛泽东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 ,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 极目楚天舒……”
【武昌鱼的由来介绍 鳊鱼是武昌鱼吗】后来 , 毛泽东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谈到这首词时 , 他说 , 才饮长沙水 , 是指长沙白沙井的水;武昌鱼的武昌 , 不是今天的武昌 , 是古代的武昌 , 在现在的武昌和大冶之间 , 那个地方出的鳊鱼叫武昌鱼 。三国时期吴国孙皓要搬家 , 老百姓说 , 宁饮建业水 , 不食武昌鱼 。所以他说 , 才饮长沙水 , 又食武昌鱼 。

武昌鱼的由来介绍 鳊鱼是武昌鱼吗

文章插图
毛泽东说的这个县当时叫鄂县 , 就是今天的鄂州市 。鄂州叫“武昌” , 是三国时孙权命名的 。公元221年4月 , 孙权把东吴的都城迁到鄂县 , 取“以武而昌”之意 , 改“鄂县”为“武昌” , 修筑武昌城 。在武昌经营了8年的孙权 , 觉得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 于229年4月在武昌正式即帝位 , 定国号“大吴” , 改年号“黄龙” 。但是在武昌设都时间不长 , 当年9月 , 孙权就迁都建业 , 派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城 , 武昌作为吴国陪都 。
后来 , 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 , 265年9月 , 他将都城从建业再次迁回武昌 。建都城自然要大兴土木 , 人们劳役繁重 , 苦不堪言 。吴国的官僚地主更是不愿意远离家乡 , 一齐反对 , 当时吴国左丞相陆凯为了让孙皓还都建业 , 就给他上疏劝谏 , 其中巧妙引用了一段“童谣”:“宁饮建业水 , 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 , 不止武昌居 。”在重重压力下 , 迁都武昌仅仅一年多 , 266年l2月 , 孙皓只得又还都建业 。这段童谣说明 , 当时的武昌鱼就已经很有名了 。
人们都认同的武昌鱼 , 主要产于武昌古老的梁子湖水域的牛山湖一带 , 这里水域宽广 , 水色碧绿 , 加之水深、水温、流速等天然条件 , 成为武昌鱼的繁殖基地 。在长久的历史进化过程中 , 人们习惯把鳊鱼作为武昌鱼的代表 , 然而 , 鳊鱼有三种:长春鳊、三角鳊、团头鳊 , 并称为“鳊鱼三姐妹” 。谁才是真正的武昌鱼呢?自古以来 , 人们往往把近似的鳊和鲂混为一谈 , 早期的《尔雅》就认为 , 鲂“江东呼为鳊鱼之美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更认为:“鲂 , 方也;鳊 , 扁也 。其状方 , 其身扁也”;到了现代 , 人们也是鲂、鳊难分 , 在我国现代大型辞书《辞海》中也记载说:“武昌鱼 , 即团头鲂 。”
直到1955年 , 中国著名鱼类学专家易伯鲁进行详细鉴定 。他认为 , 武昌县牛山湖的一种团头鲂 , 头更小 , 体更长更扁 , 产区也较集中 , 肉质的细嫩、鲜美、营养成分又优于其他“二姐妹” 。于是 , 易伯鲁把这种团头鲂 , 确定为正宗的武昌鱼 , 并得到了鱼类专家和厨师们的广泛认可 。一桩公案总算尘埃落定 。易伯鲁因此被称为武昌鱼的命名人 。
武昌鱼习性奇特 , 据《武昌县志》载:“有鲂即鳊鱼缩顶 , 鳊产樊口者甲天下 , 是处水势回旋 , 潭深无底 , 渔人置罾捕得之 , 止此味肥美 , 余亦胜别处 。”
武昌鱼不仅肉腴味美 , 且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 , 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磷和烟酸 , 可以起到补脑和软化血管的作用;还有消化积食、增加食欲的功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鲂鱼)味甘、温、无毒 。主治调胃气、利五脏 。和芥食之 , 能助肺气 , 去胃风 , 消谷 。作鲙食之 , 助脾气 , 令人能食 , 作羹臛食 , 宜人 , 功与鲫同 。”
如今 , 武昌鱼已经成为湖北和武汉的一道当家名菜 。无论是外地客人 , 还是国际友人 , 到了武汉 , 都要尝一尝武昌鱼 。除传统的清蒸武昌鱼外 , 当地厨师还开发出海参、香酥、风干、花酿、红烧、鸡粥奶油、杨梅、白雪腊梅等不同风味的做法 , 让国内外食客大饱口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