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镜人的伤寒热病大法

【国医大师张镜人的伤寒热病大法】外邪的感袭“受本难知 , 发则可辨 。 ”症候的属寒属热 , 治疗的需温需凉 , 各有其宜 , 不容偏差 。 所以 , 叶天士说“营卫气血 , 虽与伤寒同 ,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 ”实践表明 , 属于伤寒范畴的热病 , 不外乎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 , 新感虽有寒温之分 , 惟外邪的侵犯 , 由表入里 , 治疗只能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 , 由里出表 , 治疗必须透达 , 除了里结阳明的腑证可下夺而外 , 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 , 故“表”与“透”实为治伤寒热病的大法 。 新感务求“表透” , 勿使内入 , 伏气务求“透表” , 促其外达 。 特别应重视的是豆豉一味兼擅“表”与“透”的功效 , 乃治新感与伏气的至当不易之品 。
 
但强调治热病以“表”与“透”为前提 , 推崇豆豉亦表亦透的作用 , 必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 根据卫气营血的病程传变 , 不同阶段 , 采取不同配伍 , 以达到“表”或“透”的目的 。 如邪在卫分者 , 以葱豉汤加减 , 因南方多湿而无北地的寒邪阴凝 , 故卫分之邪偏寒的 , 不必赖麻黄、桂枝的辛温 , 辛温反助邪热 , 偏于温的也不宜桑菊饮、银翘散的辛凉 , 辛凉恐遏邪湿 , 这与章虚谷“始初解表用辛 , 不宜太凉 , 恐遏其邪 , 反从内走也”的见解是契合的 。 此时 , 葱豉的微辛微温 , 恰到好处 。 邪留气分者 , 从栀豉汤加减 , 邪入营分或血分者 , 从黑膏方加减 , 三方都有豆豉 , 由于配伍的关系 , 葱豉着重于发汗解表 , 犹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栀豉着重于轻清泄热 , 表里双解 , 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黑膏方着于育阴达邪 , 犹叶氏“乍入营分 , 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 , 入血犹恐耗血动血 , 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 。
 
还要指出 , 邪未传入气分化热 , 决不能轻予栀子的清泄;邪未传入营分或血分 , 劫烁津液 , 决不能轻予生地、石斛的育阴生津 。 进一境始转一法 , 独豆豉的“表”与“透”则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 。 打破了温热学派对汗法的清规戒律 。 很多医家拘泥于朱肱的“风温不可发汗”及王履的“每见世人治温热病 , 误攻其里 , 亦无大害 , 误发其汗 , 变不可言”等说法 。 视汗法为畏途 。 然治疗上确有得汗而解的机理 。 因此 , 薛生白说:“温病发汗 , 昔贤有禁 , 此不微汗之 , 病必不除 , 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 , 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 , 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 。 ”吴鞠通也说:“伤寒非汗不解 , 最喜发汗 , 伤风亦非汗不解 , 最忌发汗 , 只宜解肌 , 此麻、桂之异其治 , 即异其法也 。 温病亦喜汗解 , 最忌发汗 , 只许辛凉解肌 , 辛温又不可用 , 妙有导邪外出 , 俾营卫气血调和 , 自然得汗 , 不必强责其汗也 。 ”
 
应知内伤杂病重在扶正 , 所谓精气夺则虚 。 外感时气重在去邪 , 所谓邪气盛则实 。 新感非表不解 , 伏气非透不愈 。 救阴尚易 , 达邪最难 , 邪去则正安 , 热退则津还 。 与其养痈贻患 , 无如曲突徙薪 。 叶霖说:“治热病知补阴 , 是最为扼要处 , 知泻阳之有余 , 即所以补阴之不足 。 不仅恃增液诸汤 , 进乎道矣 。 ”可算得上经验之谈 。
 
汗法的任务 , 专主去邪 , “表”或“透”均隶于汗法范畴 。 不过“表”有发表 , 有解表 , 有育阴以滋发汗之源等的区别;“透”有清透 , 有温透 , 有化湿以开达邪之路等等的异殊 。 为伤寒热病开辟了广阔的治疗途经 。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 至如阳气虚弱 , 脉细肢冷 , 或汗出甚多及有其它不可“表”或“透”的见症者 , 自当别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