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知识|手足口传染多大的孩子,手足口会传染大龄儿童吗


手足口会不会传染十岁以上的孩子 急性起病 , 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 米粒大小 , 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 , 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 疱内液体较少 。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 , 多数预后良好 , 不留后遗症 。 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

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 , 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 , 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 , 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 , 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 , 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

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 , 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 , 呈流行趋势 。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 ,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 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

4、病程较短 , 多在一周内痊愈 。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 , 本病如无并发症 , 预后一般良好 , 多在一周内痊愈 。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 。
首先 ,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 , 本病如无并发症 , 预后一般良好 , 多在一周内痊愈 。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 。 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 。 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 。 在患病期间 , 应加强患儿的护理 , 作好口腔卫生 。 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 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 。 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 , 故应加强观察 , 不可掉以轻心 。

其次 , 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 加强监测 , 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 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 , 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 , 及时发现病人 , 采集标本 , 明确病原学诊断 , 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 , 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 。 流行期间 , 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 减少感染的机会 。 医院应加强预防 , 设立专门的诊室 , 严防交叉感染 。 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 , 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 。

再次 ,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 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 居室要经常通风 , 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 居家治疗的儿童 , 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 宜居家治疗、休息 , 以减少交叉感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