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教学过程怎么写,教学实践过程怎么写( 二 )


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因而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 。 我们所构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构建好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直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要求,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备型整体系统 。
二、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重在鼓励的基础上 。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 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 。 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 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 。 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 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语文的学习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差别 。 数学的结果往往是唯一的,而语文则不然 。 它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弹性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比比皆是 。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当然每一个人所获得的都不同了 。 过分的强调统一只能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 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 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
教育艺术的本质应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 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 故而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 。 课堂上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 。 ”“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 。 ”“你真棒 。 ”……无疑能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
三、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是过程评价的途径 。
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多元化、立体化 。 教师的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 。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成为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 。 其手段有如下几点:
平时与阶段相结合 。 仅凭一两次测试,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语文能力 。 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调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查的“恐惧意识”,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 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 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
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 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亦较“武断”,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结合采用,从而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
四、评价个性化、动情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众所周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一个少儿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 。 他们渴望父母的赞扬,鼓励,渴望教师的肯定、欣赏,渴望同学们的羡慕、赶超 。 他们需要感受成功,成功后的喜悦、自豪,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可是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甚至于有的表扬成了贴标签 。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 。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若能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推荐阅读